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、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后配亿多,他的突然离世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。令人深思的是,在秦朝内部爆发的权力斗争中,特别是赵高策划拥立胡亥这一重大政治事件,为何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内部反抗?为何秦国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都不愿意支持理应继位的长子扶苏?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深刻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轨迹,更折射出那个特殊时代的政治文化特征和人性中复杂的面向。
赵高作为秦朝末年的核心政治人物,其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。这位深谙权术之道的宫廷谋略家,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。当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驾崩后,赵高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掌控朝政的绝佳时机。他清楚地知道,按照宗法制度,德才兼备的扶苏作为嫡长子理应继承大统。然而,精于算计的赵高却选择了政治经验尚浅、性格相对软弱的胡亥,这一选择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长期把持朝政的政治图谋。
赵高的政治阴谋之所以没有遭到朝臣的强烈抵制,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首先,秦始皇晚年推行的严刑峻法已经让整个朝廷笼罩在恐怖氛围之中。大臣们对\"焚书坑儒\"等暴政记忆犹新,对任何可能触怒当权者的言行都噤若寒蝉。在这种高压环境下,即便有人对赵高的行为心存不满,也不敢公开表达反对意见,生怕招致杀身之祸。
展开剩余56%其次,赵高在实施其政治计划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。他通过精心编织的关系网,一方面拉拢了掌握实权的关键大臣,另一方面又对潜在反对者进行威胁利诱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居然能够巧妙地利用秦朝严密的法制体系,将不合法的政变包装成合法的权力交接,这种\"以法谋权\"的手段确实让反对者难以找到突破口。
此外,扶苏自身的政治处境也是导致其失势的重要原因。这位以仁德著称的皇子虽然深得民心,但在政治谋略方面却显得过于单纯。在被派往边疆监军期间,他既没有在朝中培植自己的政治班底,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支持网络。当危机来临时,即便有的大臣内心认同扶苏的治国理念,但在赵高强大的政治压力下,这些潜在的拥护者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更深层次来看,秦朝官僚体系中盛行的功利主义思想也是重要原因。在严苛的法家治国理念影响下,大多数官员都将个人安危和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。面对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,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确保自身利益的当权者配亿多,而不是冒险支持一个可能带来政治变革的继承人。这种明哲保身的政治文化,客观上为赵高的阴谋得逞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发布于:天津市百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